Page 64 - 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志
P. 64
122
元 15 年(宋端宗景炎 3 年),宋端宗因座船翻覆而溺水,被救起後染病不治,得 年 10 歲。弟弟趙昺隨即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即位,改元「祥興」,並 逃往廣東新會崖山避難。至元 16 年(南宋祥興 2 年),元軍與宋軍爆發崖山海戰, 宋軍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眼見無法突圍,乃揹著 8 歲的皇帝趙昺投海而亡,南宋 滅亡。
南宋滅亡後,民軍領袖陳大舉仍持續在福建抗元。至元 17 年,陳大舉佔領漳 州城,使原本退居山區的起義軍又揭竿而起,汀州等其他福建地區亦紛紛響應,抗 元義軍一度發展至 10 餘萬人之多。為對付反元軍,元朝廷令福建招討使塔里赤為 征南都元帥,進剿陳大舉,陳大舉再度退守山區,與其叔陳桂龍分駐漳州漳浦峰山 及西北高安寨,互為犄角,元軍履攻不克。後陳大舉退守千壁嶺,與元軍相持。至 元 19 年,元將設伏兵誘陳大舉下山對話,趁機擒殺陳大舉。至此,元朝控制福建 之局方較為穩固。36
第二節 中國省制的起源:行中書省制度之建立 壹、省制的起源
現行中國的行省制度,起源於元代所設置的行中書省。「省」原是皇帝宮禁的 代名詞,尚書、中書、門下,均是皇帝親近的秘書官;在漢、魏之際,皇帝逐漸讓 祕書官取代宰輔機關。演變到隋唐以後,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成為中書機關, 合稱「三省」。其中,中書省掌草擬詔令,門下省掌審駁詔令,尚書省掌執行詔令, 各有分工。宋朝時期,中書省地位高於其他兩省,與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延 續宋代,仍以中書省為中樞機關之首,所謂「行中書省」,即指的是中書省宰執派 遣至地方或臨時在外的分支機構。37
元代的行中書省制度,與金朝的「行尚書省」制度有密切關聯。金熙宗天會 15 年(1137),金朝在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置「行臺尚書省」,管轄原劉豫齊國統治 的山東、河南、陝西等地;行臺尚書省有類似中央尚書省之左右丞相、左右丞及六 部的設置,相當於中樞機關派駐於中原地區的分遣機構。金章宗明昌 5 年(1194),
36 吳吟世,〈大宋忠烈左丞相陸秀夫〉,《中國國學》,第 6 期(67 年 4 月),頁 174-184。
37 孫國棟,〈唐代三省制之發展研究〉,《新亞學報》,第 3 卷 1 期(46 年 8 月),頁 17-121;李治 安,〈元代行省制起源與演化〉,《南開學報》,1997 年第 2 期(86 年 3 月),頁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