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戰地36金馬戒嚴民主運動實錄
P. 37
戒嚴軍管期間,金門與馬祖人民的公民權與參政權遭到嚴重剝 奪,縣長軍派、國大代表、立委同額競選、異議人士則被禁止返鄉參 選。那段戰地政務體制下扭曲的金馬民主,堪與中共統治下的「樣板 民主」比擬。
社會觀察家羅德水(現任金門縣政府教育處處長)認為,金門人 在長達36年的戰地政務「實驗」中,做了最大程度的犧牲。
羅德水在其所著《戰地政務與金門定位兩岸關係發展與金門定位 變遷之研究─一個金門人的觀察》第4章〈戰地政務與金門定位〉碩士 論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0.1),歷數戰地政務對金門人 各項權益影響如下:
戰地政務剝奪金門人參與政治的權利
從民國38年至83年12月金門縣長民選為止,金門共有23位官 (軍)派縣長,其中只有最後2任,即79年4月到任的李清正,與80年 5月到任的陳水在為金門人。
而除縣長多為非金門籍之官派軍人,至77年唐雄飛縣長止,金門 縣政府之主任秘書也沒一位是金門人,縣府各一級主管之金門籍人士 也遠遠不及半數。45年成立的「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58年 改名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這個掌控金門政經大權,既擁有金門地區 最高行政決策權,又是指揮監督機構的「政委會」,金門人被選為政 務委員的,也只有45年的陳卓凡與76年的顏忠誠2人。
至於38年遷到金門的「福建省政府」,至75年5月止,僅由胡璉 (陝西華縣人)、戴仲玉(福建長汀人)2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簡稱 省主席),戴仲玉任期甚至超過30年(46年至75年)。且直到金門人 吳金贊75年5月21日接任省主席之前,歷任共32名省府委員與3位省府 秘書長,竟無一人金門籍。
36
35
戰地 ─金馬戒嚴民主運動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