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時光

金 門 馬 祖 旅 遊 文 學 M

馬祖 Matsud 謝昭華.劉枝蓮 劉宏文.陳長柏 林淑萍.劉梅玉 陳翠玲 金門 Kinmen 洪玉芬.林 靈 顏湘芬.張國治 楊樹清.王 婷 陳妙玲.牧羊女 翁 翁.吳鈞堯 蔡振念.李台山 趙惠芬.陳長慶 陳慶瀚.張姿慧 攝影 王傳信 許小西 黃邦培 刊頭攝影.翁翁 主編 張姿慧

―推薦序― 近兩年多來,在新冠疫情的威脅下,為了配合各項防疫措 施,國人的生活受到了不少影響及限制,所幸隨著 疫苗覆蓋率 的提高 加上政府與全民的共同努力,最終疫情才 得以控制。 歷經疫情高原期後,近期已漸趨緩和,國人也揮別 惶惶不安的 心情,漸漸回到生活的正軌,並且學習改變思維, 進入與疫情 共存的模式。 過去面對疫情一波波來勢洶洶的考驗,不少產業遭受到 嚴峻的挑戰及衝擊,政府部門也積極推動防疫與經 濟並重的相 關策略,在確保安全防疫的前提下,如何讓產業能夠正常營 運,經濟能夠持續發展,成了政府部門首要的考量 。在觀光旅 島嶼時光 一本金門馬祖的深度旅遊文學書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金馬聯合服務中心主任.張景森 4

遊這個區塊上,交通部也推動了各種國內旅遊振興方案及各 項補助措施,以鼓勵大眾走出戶外,活絡內需經濟 。 金門及馬祖位處離島,過去又身為戰地,留有許多碉堡 坑道等軍事遺跡,加上美麗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 迷人的閩式建築,及原始純樸的鄉村風貌等 這些有別於本 島的風土民情,可說是許多人想一探究竟的最大主因。金門 及馬祖確實是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不須舟車勞頓,只需近一 小時的航程,就可以遠離塵囂,轉換心境,置身於美麗的島 嶼上,享受一段難得 閒情。我去過金門馬祖多次,留下深 刻的印象,對金馬旅遊懷抱著樂觀的希望。 作為扮演中央與地方溝通橋梁的「行政院金馬聯 合服 務中心」,近幾年來,除了推動政策面的相關事務,在全體 同仁的努力下,我們也出版了不少著作,並獲得各界許多好 評及肯定,如為了響應新南向政策,我們挖掘本土作家,將 金門文學推廣至東南亞,於一〇九年出版《陳長慶短篇小說 集》中越 本、徵選金門及連江縣十五位創作者以在地家鄉 為題材之作品,出版《島嶼之外》金馬詩畫中越文選集。另 5

6 36 為記錄金馬戰地解嚴,出版了《戰地 - 金馬戒嚴民主運動實 錄》,及記載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一路創立至去任務化的《中 華民國福建省政府志》(電子書)等,值得一提的是,該書榮 獲一一一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地方志書佳 作肯定。 有感於過去因疫情所致,金馬兩地觀光曾停滯許久,旅宿 業及餐飲業受到很大的波及,幸虧近半年多來,外島旅遊景況 又漸漸復甦起來。為了推動金門馬祖的觀光旅遊,一一一年, 我們特別邀集金馬兩地共計二十三位作家一起參與此次的地景 書寫計畫,同時結合在地攝影師精彩的攝影作品,協力出版了 《島嶼時光》這本精美的金門馬祖旅遊文學集。 書中的每一位作者以原鄉為出發,將個人的情感經驗及與 土地的連結,化成一篇篇動人的文字,再融合許多吸睛的風景 美照,讀來令人為之嚮往 愛不釋手,也讓我們對金門馬祖有 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這是一本具深度的旅遊書,也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散文書, 更是每一位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離島作家對故鄉最深情的書 寫,值得您細細閱讀。

攝影.翁翁 攝影.王傳信 7

來過馬祖遊玩的旅客,大都會有這樣的體認,馬祖除了 擁有各種不同風貌的海島風情,還有獨特的人文歷史、豐富 的自然生態、傳統的美食、美酒、珍貴的戰地文化資產,及 獨樹一幟的地質景觀,除此之外,被 列為世界十五大奇 景之一的夜光藻「藍眼淚」,更是許多遊客蜂擁前來探訪的 熱門景點。 馬祖列島由三十六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包括五個主要 島嶼,即大家所熟悉 南竿島、北竿島、東引島、東莒島和 西莒 ,小島包括現屬北竿鄉 亮島、高登島、大坵島等, 因而構成馬祖豐富的旅遊資源 ,每個島嶼都值得您前來一 漫遊島嶼 美好時光 連江縣長.劉增應 ―推薦序― CNN 8

遊。 近些年來,在公部門及民間的努力下,我們不斷提升旅 遊品質,豐富其內涵,積極推動國際藝術島計畫,希望藉由 文化藝術的力量,將馬祖獨特的文化景觀融入生活場域,也 積極培育培養人才,帶動產業發展,同時提升旅客的旅遊所 需及體驗,極力邁向「讓馬祖走向世界,世界走進馬祖」的 目標。 一個地方的觀光產業若能蓬勃發展 就可以帶動地方經 濟,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為此,縣府也成立青年事務委員 會,以提供創業輔導及資金補助,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 投入各行各業,如民宿、文創商店、咖啡館等。年輕人創意 十足,想法不受框限,不僅將許多閒置空間重新再造,也開 發了很多新的產品 如高粱酒巧克力、高粱酒咖啡、魚麵方 便包等,讓偏遠 小島瀰漫了一股生機。 連江縣人口成 長率領先全國 ,比過去增幅 達百分之 十四,觀光人數也逐年增加,除了這兩年多來受疫情影響而 略顯減退 今年旅行人口也逐漸回升。在此非常感謝行政院 9

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為了推廣外島因疫情重挫的旅遊產業, 特別集結金門及馬祖兩地作家,向世人介紹自己的家鄉,透 過作家的好筆,將故鄉美麗的風景及成長記憶化為一篇篇耐 人尋味的文章,再由攝影師實地前往拍攝照片,匯集了 本 豐富多元的《島嶼時光》旅遊文學書。 身為馬祖人的我,非 常喜歡這本書,尤其 看到有關馬 祖的篇章,特別有感,如 居住南竿的作家謝昭華寫 的〈跳 島〉、劉枝蓮〈我的島我的街 牛角 - 最美麗的灣點〉、 劉宏文〈珠螺花開時〉、 還有北竿作家陳長柏的〈阿蓮娜之 殤〉及遠居美國的林淑萍〈思念馬祖 - 一個遊子在美國的書 寫〉,東引作家劉梅玉〈安東坑道 〉,及陳翠玲〈漫步在 我的東引,你的小島〉,這七位在馬祖土生土長的作家,從 各種不同的視角書寫,有的寫情有的寫景寫美食,每一篇文 章都刻畫得非常精彩,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島嶼時光》作為金馬在地的旅遊文學書,不僅可以讓 讀者深入了解金門馬祖的人文風情及在地特色 更是國人前 來金門馬祖旅遊之前,值得一睹為快的旅遊指標 書。 ‧ 450 10

攝影.林道銘 攝影.翁翁 11

耐人尋味的島嶼風情 歡迎探訪金門島的人文地景之美 金門縣長.楊鎮浯 ―推薦序― 自新冠疫情爆發近兩年多來,由於防疫限定及小三通關 閉後,金門觀光產業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這個突如其 來的考驗,促使我們重新省思並調整策略,除了全面提升旅 遊產業服務品質,深耕在地文化觀光資產,如名勝古蹟、古 厝聚落、軍事遺跡、生態旅遊、人文歷史等,並從五個鄉鎮 中找出特色景點,發展主 題化、系統化、科技化旅 遊模式 等,期望在各界努力下, 未來能實踐「世界金門, 無限可 能」的觀光發展願景。 在疫情尚未消失的今日,最振奮人心莫過於金門大橋預 12

定在十月底通車,這也意味著金門的觀光發展將邁入一個新 紀元。這座耗時多年動用無數人力、物力興建完成的跨海大 橋,可說是三門圍繞,象徵希望的開始。橋的兩邊連結 是 大、小金門,對面是廈門,除了通行便捷,夜晚橋墩光影閃 爍,與廈門的夜景相互輝映,站在遠方遙望,即可看見獨一 無二的美景。 金門大橋是串聯大小金門往來的建築媒介,為了吸引更 多旅客前來烈嶼遊玩,縣府團隊也推動烈嶼的產業輔導,期 許透過持續性的資源注入,帶動烈嶼整體觀光產業的提升, 進一步促進青年返鄉就業及經濟成長 幾年來,縣府對於 拓展金門觀光相當重視,觀光局也投入了許多心力,規劃相 關因應計畫與方案,不斷與業界交流 透過各類媒體置入行 銷,舉辦各種主題活動,更與航空公司及旅遊網合作,遠赴 各地舉辦金門旅遊展,擴展至日本、東南亞、中國大陸等交 流合作,試圖讓更多旅客認識金門,進而親臨金 門。 前些天,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發來邀約,邀請鎮浯 為即將出版的《島嶼時光》一 書寫序,因此有感而發,於 13

前文提了一些關於金門旅遊的二三事。仔細閱讀文本後,深 覺金門不愧被譽為人文薈萃之地,孕育了許多熱愛寫作及藝 術的文人雅士。書中十六位金門作家情真意切地刻劃自己生 長的家鄉,並以自身的成長經驗連結土地、歷史、人文、景 觀,讀完後收穫良多,同時結合馬祖作家,及金馬在地攝影 師,在編輯團隊的作業下,造就了一本內容豐富、視覺精美 的旅遊文學書。 《島嶼時光》引領讀者用深入的眼光看待金馬地區,每 一個城鎮或村落都蘊藏著耐人尋味的事蹟,若喜歡人文故事 及深度旅遊的人,在出發前,不妨看看這本書。鎮浯也非常 感謝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在疫情重挫期間,為金馬兩地的旅 遊發展給予莫大的協助與鼓勵,期許未來在中央及地方政府 的共同協力下,讓金馬兩地的觀光走向更好的未來 。 金門是一年四季皆適合造訪的地方,更是許多人沉澱心 靈及放鬆心情的好去處,除了感受獨具風格的閩南、僑鄉、 軍事文化氛圍,還可品嘗享譽國際的高粱酒,在地美食及特 產,我們滿懷期待 歡迎您的到來。 14

圖片提供.金門縣政府 攝影.許小西 15

關於一本書的編輯旅程 張姿慧 ―編者序― 從炙熱無比的夏天,到秋風揚起的季節,這段期間,心裡始終 縈繞著「島嶼漫步專書出版案 」,一股與時間追逐的壓力如 影隨 形。在執行過程中,幾度因繁瑣的往來作業萌生厭煩與倦怠,但一 想到當初懷抱滿腔熱情承接此案時的心情,以及那麼多人的協助鼓 舞,還是極力調整情緒,一一克服每個環節。 回想這幾個月來,從最初的撰寫出版計畫書,回金門簡報、到 行政院議價 再到編輯契約書、繳交工作執行計畫書,及應對各個 階段審核,公文往來等行政事項所經歷的種種,猶如闖關似地,時 至今日,彷彿還能感受 每回成功達陣的喜悅之情 。 完成所有前置作業後,便進入編輯工作及影片拍攝所要面對的 16

細節及身負的重責了,當然,這又是另一種不同的 投入與考驗了。 為了編輯《島嶼時光》及拍攝宣 導影片,所付出的心力及精 神,期間的心情起伏,實難以用筆墨形容。隨著日子一天天推進, 眼見這兩個作品已漸趨成形,那些閉關趕工的日夜,那些焦慮難安 的思緒,那些與作者 攝影師來回確認的聯繫,那些在咖啡館或速 食店陪同攝影師一起剪片直至趕赴捷運末班車的疲憊身影,早已消 逝不見了。 近兩年多來,人們的生活始終被新冠疫情箝制著,這場突如其 來的病毒如鬼魅般的緊緊跟隨,它牽動著人們惶惶不安 心,讓每 個人出門都得戴上口罩,時不時就要來個快篩,更改變 許多人的 境遇,重挫了無數產業……就觀光業來說,在疫情高原期限制性旅 遊的規範下,許多相關產業坐困愁城一片慘淡,幸虧熬過了一段時 日,疫情總算稍稍和緩,旅遊人潮才得以漸漸回溫 。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金門馬祖獨特的離島風情,有感於作家敏銳 的觀察力及豐沛的情感,「行政院金馬聯合 服務中心」特別徵集 二十三位金馬在地作家,以各自生長的家鄉為延伸,撰寫一篇關於 人文地景的散文,以喚起更多的注目,進而吸引讀者到金馬一遊, 因而有了「島嶼漫步專書出版案」及「影片製作」 之計畫。 17

身為編輯及文字工作者,心中總懷有一點社會使命,希望有 此機會能為自己的故鄉盡一點微薄之力,讓更多人以不同的角度 走讀金門、欣賞金門、領略金門之美,加上年少有過一段美好 跟拍經歷,對影片拍攝仍潛藏著一絲夢想 於是,儘管知道預算 及時間是一項極大挑戰,但一股豪情壯志還是油然而升,便開始 準備相關事項,最終順利承作。 《島嶼時光》,計畫徵選之作家定位為:著有一本以上之文 學著作的金門馬祖籍作者。一切就 序後,六月底開始擬定邀稿 函,書寫走向大意是,「內容主題採自由書寫,但不作艱澀、抽 象、華麗的文字描繪,每一位作者可藉由過往的成長經驗及情感 連結,將心中想要推介分享的地景及風土民情,以最真實的感受 及最誠摯的引述,為讀者介紹自己的原鄉。」 相關事項底定後,便開始逐一聯繫書中所有作者群。由於編 輯工作之故,金門籍作家幾乎全都熟識,邀稿進行得十分順利, 也獲得大家熱情的響應。唯獨馬祖籍作家一時無從著手,最後只 能向詩人謝昭華求助。自年少就多次榮獲文學獎肯定的謝昭華, 除了持續寫作,對於推廣馬祖文學也不遺餘力,一路給予許多寶 貴的引導及助力。由衷感謝溫文儒 雅的謝醫師,在醫務繁忙之 18

際,熱心搭起一座金門與馬祖的文學橋梁。 八月初,稿件如數收齊。初讀每篇文章時,心情特別悸動, 在文字的引領下,我彷彿實地走訪了每一個蘊含故事 的小村小 鎮,遙想作者筆下描繪的各種情感及景象。之後便從讀者轉換角 色進入編輯流程,迎接我的是 遍又一遍的翻閱及 校讀。 全書編輯走向,先以「馬祖篇」及「金門篇」為區分,再以 南竿、北竿、東引、烈嶼、金城、金寧、金湖、金沙排列走文。 由於本書作者眾多 牽涉的圖片又廣,有人建議部分可由作者提 供,或由我自行拍攝,或徵集更多攝影師一起加入,或融合一些 史料照片,但礙於整體視覺質感及出版動機 還是 堅決交由 專業攝影師來執行,並以今日遊客可以實地到訪的地方為拍攝主 景。 為讓文章與圖片相得益彰,特別擷取每篇文章代表地標,詳 細羅列地景表,再交由黃邦培、許小西、王傳信三位 攝影師拍 攝。一個月後,三位 傳來令人驚豔的照片。我一面從數以 百計的照片挑選對照,一面將編輯文稿轉給妙玲校對,最後才將 圖文檔一併交給翁翁大哥進行設計,受限於字數圖片 頁數的規 範,翁翁大哥克服界線,在他專業的美編下,《島嶼時光》一書 19

的初貌才得以成型。 為了出版效益能擴及更廣更遠,契約中附帶要求製作一 支宣傳影片。在編書空檔裡 ,我開始籌劃拍攝前的相關 作 業,日期敲定後,便帶著攝製團隊來到馬祖。連著幾天,頂 著三十五度高溫,與攝影師阿杰及攝助浩宇,一路走訪了南 竿、北竿及東引。我們不懼舟車勞頓、烈日當空 在有限的 時間裡,馬不停蹄地趕赴奔波,只為捕捉更多鏡頭。四天的 拍攝行程,雖然揮汗淋漓, 但也讓人感受到馬祖海岸線 的 美。自然形成的懸崖峭壁,蜿蜒起伏的馬路,堅韌樸實的閩 東建築風韻,及馬祖列島的人文風情,都讓我印象 深刻。 拍完馬祖,接下來就是 金門。回到自己的故鄉 ,坦白 說,心情是截然不同的。故鄉就是有一種魔力,讓人有歸屬 感,讓人感到放鬆 這裡是孕育我成長的地方,有我熟悉的 人事物 也無須張羅租車訂房等瑣事,每一個拍攝景點的所 在位置都在掌握中,一切讓人感到寬心。但即便如此,四天 的行程還是跑了五個鄉鎮,希望透過鏡頭將金門深厚的文化 傳達出來。 20

一本書及一支影片的完成,都需要結合眾人之力,絕非一 人之力可及。在此,我要非常感謝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翁 明志及參議范燕燕有此遠見及認同,持續支持金馬兩地文學書 籍出版,感謝科長張俊堯一路嚴謹地指導及協助我最不擅長的 行政事務,更要感謝參與此次書寫計畫的二十三位作家及三位 攝影大哥的鼎力支持、編導林智杰的影片攝製及剪輯,感謝作 家陳長慶、陳長柏、劉枝蓮撥冗入鏡,以及特地從臺北趕回金 門的作家牧羊女及洪玉芬的友情演出,最後感謝編輯團隊翁翁 大哥,在時間急迫及素材尚不完整的情況下,如期完稿讓我趕 上審核,以及謝謝陳妙玲細心謹慎的校對。 編輯本就是瑣碎磨人的工作,再加上與公務部門合作,無 可避免的要受行政規範的限制,可想而知,從無到有一路走來 的不易,但因為有這麼多人協助,《島嶼時光》這本書及影片 才得以順利完成。此刻 我的心情,有如風雨過後,一抹迎面 落下的陽光,對著你溫暖昭告,一切都如釋重負了 。 《島嶼時光》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帶著它一起前往馬祖 金門旅行吧 我深信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 21

―推薦序― 島嶼時光 張景森 漫遊島 的美好時光 劉增應 耐人尋味的島嶼風情 楊鎮浯 ―編者序― 關於一本書的編輯旅程 張姿慧 目錄 0 0 4 0 0 8 0 1 2 0 1 6

0 2 8 0 3 6 0 4 4 0 5 2 0 6 0 0 6 8 450 0 7 6 Matsu island 攝影.翁翁 跳島 謝昭華 我的島・我的街 劉枝蓮 牛角︱最美麗的灣點 珠螺花開時 劉宏文 阿蓮娜之殤 陳長柏 思念馬祖 林淑萍 ︱一個遊子在美國的書寫 安東坑道 劉梅玉 漫步在我的東引,你的小島 陳翠玲 南竿 東引 北竿 馬祖篇

烈嶼 金城 金門篇 海水湛藍 青苔翠綠 洪玉芬 何止南山頭 林 靈 我的水頭日常 顏湘芬 ︱古厝與洋樓的協奏曲 漫遊金門城 張國治 那人那村那山 楊樹清 ︱古坵・古區・燕南的歷史回望 戲說城隍 王 婷 草綠與卡其 陳妙玲 0 8 6 0 9 4 1 0 2 1 1 0 1 1 8 1 2 8 1 3 6 Kinmen island

金寧 金湖 金沙 慈堤上的月光 牧羊女 像我們這樣 半山村 翁 翁 昔果山舊事 吳鈞堯 千年瓊林風華 蔡振念 小徑的美麗與哀愁 李台山 素寫山外 趙惠芬 再唱一段思鄉曲 陳長慶 走進金門第一村 陳慶瀚 隱密的村落 張姿慧 攝影師簡歷 1 4 4 1 5 2 1 6 0 1 6 8 1 7 6 1 8 4 1 9 2 2 0 0 2 0 8 2 1 6 攝影.翁翁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26 Matsu island

马祖篇 海並不遠 , 每一個港灣蔚藍 、 深藍 、 棗紅的海水舉目即見 , 觸手可及 島嶼的海除了視覺可感 , 還有聽覺 、 嗅覺與味覺 東北季風肆虐的冬季 濤聲入夢 , 徹夜直扣向北門窗 攝影.翁翁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28 謝昭華 1962年出生並長住於馬祖南竿,臺北醫學大學畢業。先 後獲得臺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2000)、時報文學獎 新詩評審獎(2000)等多項文學獎,並曾任幼獅文藝、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作家。已出版詩集《伏 案精靈》、《夢蜻蜓》(書林)、六人詩合集《群島》、 散文集《離散九歌》、《島居》(聯合文學)。詩作曾收 入《臺灣精銳詩人專輯》(中外文學)、《1960世代詩 人詩選集》、《海峽兩岸詩人詩選》、《21世紀兩岸詩 歌鑒藏》(大陸東方)等多部詩選。 作者提供 跳島 因為有詩,所以島嶼存在。 一株烏 、一葉相思、一山花崗岩、一塊壓瓦石、一牆亂石砌、一片閩東音。 潮來潮往人去來 月昇日落心長哀。 謝 昭華 攝影 王傳信 南竿

自從開始提前一天在 網路上預購船票之 後,到福澳碼頭搭船時 就不會如以往那麼匆 促。 每周四上北竿島,都 會見到一些熟面孔 在船務通道匆匆疾行,他們大多是通勤族,每 天趕八點整的船班。整個港區如島嶼各村落澳 口,倚山面海,視野遼闊。今年霧季與梅雨季 節交替,霧一陣,雨一陣,沒個了時。都說島 嶼生活雲煙供養,這季節心裡總潮濕異常,黏 黏稠稠,如一闕永無止盡的賦格曲 從我住的清水村到福澳碼頭分別有公路與 步道,上班日自然開車上公路,五分鐘即達碼 頭,周末假日則在木棧道安步當車或沿步道慢 跑,沿途常見兒童騎乘單車在木棧道旁的紅磚 路上來回穿梭嬉遊。在夜間,這 公里的路程 也是遊客晚餐後流連之處,途中設有一畦生態 池蛙鳴陣陣。春夏之交常見三五旅人沿步道而 行,月光迷濛靜謐 隔岸珠山電廠路燈倒映海 面,一列微 與月夜對語。遊客沿途對著步道 旁潮水讚嘆不已, 藍眼淚吧,好像是,也好 29 ︱南 竿︱ 謝 昭 華 位於南竿的福澳港,是連江縣最大的航運中心。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30 位處島西的馬港曾是專用軍港。 牛角澳口為傳統漁港,目前仍有漁民以舷外機出海作業。

像只是浪花的錯覺云云。 海的性情多變適合抒情,無論是春風微微, 夏日漣漪,或是風暴 起時奔騰巨浪。遠觀浪沫,便知風浪等級,以及 是否適合乘船出海跨 島行程。颱風前後,在島際間渡輪船艙內往往可 見海面高於船艙,似 於水下疾行 生活於島上,每日與海擦身而過, 一轉彎,一整片海便 撲面而來。詩人楊牧在其作品《我從海上來》書 寫花蓮的太平洋時寫 道「潮水在背後湧動,更遠處是島/是喧鬧的渡 頭,市集 寺廟/更 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在南竿 ,海並 不遠,每一個港灣蔚 藍、深藍、棗紅的海水舉目即見,觸手可及。楊 牧的海是遠觀的,一 種自然與心靈的風景。島嶼的海除了視覺可感, 還有聽覺、嗅覺與味 覺。東北季風肆虐的冬季,濤聲入夢,徹夜直扣向北門窗。 島際交通船有兩種 船型,有開放式船 尾型的可置放貨物 行李。 船尾空氣流通視野也佳,不想待在船艙裡的旅客 便會 船尾找船板坐 下。由於喜歡港區與陸地上相異 情,開船之前 ,我總會在船尾踟躕 片刻,一覽山光水色,有時也用手機捕捉些吉光 片羽 分享於社群媒 體。另一種較大型的一九九噸型客輪較為舒適, 但無開放式船尾,視 野受限 到港時 長都會以粗獷而充滿魅力 聲 音廣播下船,以免旅 客在船身搖晃中酣睡而滯留船上。 旅客大樓門前是停車場,昔日海港完工時曾 經在此矗立一座公共 藝術,雕刻著一雙青筋畢露緊握的手掌,中指指 向天空,基座上刻著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32 PU 《人定勝天》四個大字,一如那堅毅卓絕年代島嶼無 處不在的精神標語。完工碑文上刻著「觀乎斯港之興 建,仰遵元首關懷前防諄切之提示,造端謀始,移山 填海,克難創造,蔚底於成。」令人肅然起敬。後因 港務大樓遷建,此公共藝術再次遷移,基座上的標語 也幾經更動。如今它退居運動場一隅,基座 字改為 《事在人為》,失去昔日戰地的英勇剽悍,已融入觀 光島嶼和氣生財氛圍。 走過車道,便是標準四百 公尺聚胺酯 跑道運 動場,聳立的山壁緊貼著運動場外緣,整個港區移山 填海而成。港區始建於 民國六十八年,歷時五 年完 工,為軍事管制戒嚴時期一大工程建設 影響日後島 嶼對外交通規劃與經濟發展甚鉅。由於田徑場鄰近碼 頭,易受颱風所擾,遇大潮時,海水穿街過巷,瞬間 淹沒整座跑道。之後,風災來前都會堆立沙袋 預做 防範措施。 其實福澳港一直是南 竿島對外重要門戶, 商賈 雲集。除了有數家大型批發商行,家人小孩若要添購 新裝,也必翻山越嶺來此。我說的翻越並無誇大,因 為島嶼狹小,地形丘陵起伏,道路崎嶇難行,原無大

眾交通工具。軍隊進駐之後,因應軍民外出行之需求,遂將軍用大卡車改裝,車內增置板凳座 位,車外加裝扶手梯子以便乘客上下車可攙扶,出車時配置駕駛與車掌售票員各一名。近年各 社區協會常辦理老照片展覽,便可見到這些令人懷念的公車與車掌斑駁黑白影像。 港區外緣便是兩條垂直交會的福澳老街,有著島上首家素食餐館。街道往道路延伸,便是 海巡警員辦公大樓與宿舍。海巡進駐島嶼起因於昔日大陸沿岸一些不肖漁民以土製炸藥炸魚 加速魚源枯竭危機。彼時,因兩岸貨運尚未開放直接來往,故海上私貨盛行,每到夜晚,沿兩 岸中線漁火通明,從漁獲到 商品搬有運無熱鬧異常,蔚為奇觀。為 了打擊濫炸魚苗的漁 船,海巡署前身的保安總隊第七大隊大型船艦進駐島嶼,海巡警員機動出勤捕抓炸魚嫌犯,同 時也使風光一時的海上夜市銷聲匿跡,從此 面上闃黑一片,悄無聲息,喧騰 時的北海艦隊 榮景成為昨日黃花。 島嶼之間的客輪停泊最靠近 務大樓的客輪碼頭,經過浮動碼頭步道,左邊是南北竿客輪 船席,右邊客輪則前往東西莒島。南北竿船程十五分鐘,往莒光則需一小時。船票可以網路預 購,也可以現場購票。候船時若有餘裕,旅客會在小七或全家便利超商買些日用品與吃食。若 要前往東引或臺灣本島,走的是長程通關口,要過安檢與海關。到東引單程兩小時,往臺灣本 島則因客輪噸位數與船型不同有別,四九七噸位的南北之星座位客輪到淡水臺北港需三小時, 四、九八二噸數較大的臺馬輪與臺馬之星臥舖客輪往基隆港要七小時,另需先經過東引島,也 就是俗稱的東馬臺或馬東臺航線。 近年島嶼觀光業蓬勃發展,許多島民已轉型從事以觀光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民宿與旅遊餐 館。至於時興的跳島旅遊,前提是客輪質量提昇,航程縮短。夏秋季節風浪平靜,航程舒適, 而秋冬因東北季風肆虐,考驗船體抗浪能力,將是旅遊品質關鍵。 3 C 33 ︱南 竿︱ 謝 昭 華 向來就是商賈雲集的福澳港,一直是南竿島對外重要門戶。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34 昔時每逢船報日,運補的登陸艦載滿軍需用品計時搶灘。 港區外緣便是兩條垂直交會的福澳老街。 旅客大樓後方的新港務 大樓現址原為軍方營 區,現已拆遷。新港務大 樓造型如燕鷗展翅,流 暢富現代感。由於港區地 勢平坦且無住宅等阻礙 物,以往曾做為醫療直升 機起降場,運送許多重 症病患。直升機降落前須 在指定地點豎立風向旗 與施放彩色煙幕彈以標示 臨時起降場。較諸現在 完善的現代化機場設施, 過往搶救傷患的侷促景 象仍歷歷在目。 島上有三種 不同型態的 港灣。除了 規畫完 備的商港福澳,島西的馬 港曾是專用軍港。昔時 每逢船報日,運補的登陸 艦載滿軍需用品計時搶 灘。與世上許多國家的島 嶼相似,海島宗教氣息 濃郁,漁民皆祈求怒海之 中拚搏後平安返家。由 於小島四面潮流交匯,自 古為天然漁場,每個澳 口都是自然村 ,由漁民聚居 而成以便利出 海作 業。 軍隊進駐之後,馬港澳口則是少數因 軍事需求而規畫成軍港的港灣,由馬 祖防衛司令部 西守備旅船舶連駐守。以前戒備森嚴,民眾非經查驗,片舟不得出海,現今則與港口旁的天后 宮組成宗教園區,成為民間信仰勝地。島東的牛角澳口則為傳統漁港,目前仍有漁民以舷外機 出海作業。由於潮間帶長,沙灘在旭日東昇時反射出金黃光澤,也是少數可供孩童下海戲水之

處。但昔日沙灘上也遍設反登陸軌條砦,成為戒嚴時期肅殺 風景。 或許因國土狹長一如 臺灣花東縱谷,智利 詩人聶魯達 為海痴狂,相關作品令人激賞。詩作《黑島的回憶》以詩明 志,他在黑島的住居更可以眺望太平洋東岸,屋內陳設充滿 熱帶海洋風情。但人類歷史軌跡並未放過他腳下的土地,戰 爭與殺戮在極端意識推波助瀾下燃燒著他狹長的母親國度。 他在〈船歌是終〉一詩中唱著悲傷的輓歌:「遠處人類的血 /再度在海中翻滾 波浪玷汙我們,月亮蒙上污名 」相似 旋律的悲歌也曾經在島嶼傳唱,從亞細亞傳向太平洋深邃的 黑水溝。而這些歌聲已 遠去,我們的島,沒有 水手深夜高 歌,沒有熱帶海洋裝飾 風的錨槳,但她有花崗 岩堅硬的土 地,有和煦南風,有來往大小島嶼與亞洲大陸碼頭靠岸時水 手的吆喝與定錨。海面的定置網與掛苗養殖,在夏季傍晚, 以細緻水紋織錦鋪設成一幅幅金黃燦爛的超寫實風景畫。 近年因新冠疫情肆虐,離島旅遊興盛,而且旅程日期延 長。如果你不想去希臘愛琴海,就來我們的島群吧。來吹吹 鹹鹹的海風,膚觸春天淹沒你感性與理智的濃霧,聽聽水手 的吆喝,以及落入你心底一長串永無止盡 錨聲。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36 劉枝蓮 出生馬祖,現居南竿鄉。臺北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大學兼任 講師,現任連江縣議會組主任,耗時三年長作《天空下的眼 睛》首發半月,熱銷再版。散文入選五南版《當代散文選 讀》。著有《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獲 2017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佳作獎)、詩集《我詩 我島》。編 著《海之宅――我為馬祖寫一首詩》。 攝影 王傳信 我的島 • 我的街 百年前,一個還算暖的天氣,曹氏四房的祖上,從一捆風中遺落了一顆種子。 種子隨風,沿山與山的袋口落地,生根了。人們呼為「大澳」。 這兒東邊山、照來的陽光,照亮了許多笑臉。這兒北風呼湧而上,也呼黑許多人的笑臉。 我出生這裡,長在這裡,現在也住在這裡…… 劉 枝蓮 攝影 王傳信 南竿 牛角 ︱最美麗的灣點

前頭不遠的地方,水面湧起一座座的山峰,映在青綠色黃 昏海面上,一瞥間清晰異常,不像二 二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那場不給預告的驟雨|| 斗指丙芒種。芒種將 至,五月三十一日, 天空哭得很傷 心。 天空沒有下雨。我沒有猶豫,擰著不透雨的外套,不是預 知要下雨,是疫情作態,我習慣了不沾灰的外衣,即使是悶熱 的天。叮咚,叮咚,手機響了,有人傳了「馬祖的貓」照片 向海的那方,剛好也有一隻貓,臥在牆頭自思自想,沒有須臾 或離。 ‥ 的天空晴朗,像潑墨的山水國畫,其中有貓。 這是我每天跑步暖身的路, 時上朔的風鳴鳴迎面刷來, 但,它不會干擾鳥鳴、 浪濤停留耳邊,絲絲不 動的美妙。福 澳運動場伊在海口,從陽光底下鑽出來跑道,抽長了,又縮短 了。今天,我琢磨著該 繞場十圈,還是更多些 ?來旅行的女 孩,戴太陽眼鏡,穿著短褲,皮膚有新晒的紅。人漸漸多了起 來,跑道偶有擦肩的人,我的腕錶停留 ‥ 分,天空無雲。 前頭不很遠的地方,船笛鳴響,一切熟悉如常,沒有下雨的徵 兆。 ○ 1 6 30 6 40 海天一色的牛角澳口,瀰漫悠閒氛圍。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38 S ○ ○ 2 ○ 從五位靈公廟前可瞭望牛角澳口。 道「天有不測風雨」。說來快,突然天空湧起半截的黑,墨般的昏暗與銜接著陽光,衝突 了起來了。太陽躲起來,天空上的瓦蓋破了,大雨斜灌霸氣潑灑下來,跑道 曲線拉長、筆直 了。強悍的雨封鎖了地,遮雨棚瘋狂飆淚,混亂地、匆促地,像逃荒。操場上的人,不見了, 包括那幾個旅行來的女孩,我沒有來得及想她們,也「逃荒而跑」了。 像叫春的貓子,噗嚎、噗嚎,一陣鬼哭狼嚎,我硬著頭皮跑了回程,大雨劈上我的身體, 我幾乎全駝身軀,試圖攻頂而上。雨水 嘟的嘟的嘟的拍打山響,路燈不亮了, 整座山成了空 山、鬼道,連一輛路過的車燈,也未曾出現過。圍座 黑 像囚禁我的四方玻璃,封鎖前方的 雨,老長老長沒完,沒有完。至於我跑 多久,是否有好半天 還是不過有這麼一會兒,因為 害怕,唯恐下一分鐘,樹梢後面鑽出人頭,竟然沒了定數。雨,瘋狂撕了我眼鏡,我褲腳很沉 很重。福興路(福澳到復興道路),在 道路未開通前,在雨天 晚上,關於鬼 魅與神靈的故 事,那是民國三 、四 年代的事。 這個山頭,在油池坑道炸山行動前,在封鎖哨聲中,一點 點連成虛線;冷戰結束之後, 一點一點虛線又連成了實線。二道精窄的軌道,過山過海、過了「么二」據點 過口了村莊。 粗筋的絡,蜿蜒在山上、山下,百戶人 家燈火中,寫實了,當家過日子的漁村 景象。牛角村 (官方名:復興村)在島的北方,偏隅。 斗指戊為小寒,小寒過後十五日為大寒,清代曹家祖宅,搶修中。 二 二二年,嚴冬降落,牛角村的百戶人家緊閉門窗,年紀大些的人家,逢人便說:「天 氣好冷啊!凍僵了。」上校記得小時候 奶奶與依婆,總會在這樣的嚴冬,黑色 棉襖內藏著火

爐,竹子編籠包護著陶罐,遠看像在肚子懷著娃兒。即便 如此,依婆抽一袋菸之後,伸出遞東西給他的手,仍然有 無數的裂口。這時 候,曹忠鐵老宅重 修工程,已接近完 工,拆下廢棄木料,曹上校生火取暖,炊煙徐徐上升,一 段家族故事,從上校曾祖父,房子建造者曹忠鐵說起。 曹公字忠鐵,曹氏 家族第四房的小兒 子,由於身體 瘦小,對靠海為生、需要體力的年代,有了先天限制。於 是他跟隨族人與大陸內地做起了生意,也拜福州師傅曉習 風水,由於他排行小,依祖上慣例,只能分配最靠邊陲的 坡地。百年前他的族親是牛角村大戶人家,他們登島來得 早,在漁業興旺時,發了一筆小財,延聘內地(福清、連 江籍)的石匠,以福州的福杉、在地的石頭,建立起了石 頭屋。 這座晚清蓋的合院,座落牛角大澳街。這兒曾經是整 條石路的中心點,像櫥窗內的水墨家園,人們記得煙囪的 表情,人們記得曾經是官方御用城鄉工作室。然而,這座 在歲月蜿蜒奔馳下「起了個頭,趕了個晚」的合院,發展 到頂巔時||受挫了,一頭一尾煙囪不見了、鐵皮屋破舊 了。眉宇間跳出來盡是殘破、凋零、與荒涼。 牛角村,從馬祖酒廠村頭,到村尾的五位靈公廟,只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40 ○ ○ ○ 牛角村景。 有筆直的一條街,當央有千年雨刷的溝,將小村 分成東邊山和西邊山,連帶分流曹家四房、七房 的家。他們來自潭頭曹朱村,四房來得早些,他 們與鶴上陳家建立漁商合作關係 在大澳老街做 起生意。「大澳」也者,在雙峰山的底下、平坦 的一塊地。大澳街頭、街尾屬地曹家四房,街央 是鶴上陳家。雜貨 店、肉包店、鴉片 館、理髮 店、洋裝店……都曾林立這條街上。 夏至,一把風, 把小路撞彎。陽 光如常從 天傾瀉而下,七 年代出生的男孩,在曹家合屋 旁,築起「老屋新船」,同樣以拳頭石的率性, 同樣以一絲不苟的秩序,反覆品味歲月的來來去 去,老樹長出了枝幹、生出了芽。歲月帶走樹木 的光陰 卻不能帶走靈魂的扎根。大澳街在二 年代上街道、五 年代中街道,風華輪流轉,下 街道被重新定義,新的墎街,以一把「湯勺」意象,撈起牛角最美麗的灣口。 鄰旁,把我的海老屋包括在外。這兒有曹家長屋,人字坡頂、硬山風火牆,白灰的勾縫、 風化出了花影,像畫盤中等待著色的抽象畫。鄰旁,還有幾棟屋頂失守的石屋,拳頭大小花崗 石,一個挨著一個 多像那些年,那些排排坐的孩童。那款欹斜石牆上的階梯,藏身小巷中, 被路過的潮流,再回首。那一座被壓在石板路下的古井,透過咿咿嗚嗚的濤聲,訴說鶴上陳家

41 ︱南 竿︱ 劉 枝 蓮 褪去繁華的大澳老街,遺留一種寧靜的美感。 牛角村內以花崗岩築成的石頭屋。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42 3 A B 馬祖酒廠前洗淨待晾乾的酒甕。 祖先來處。那一棵來不及命名的樹,在海風觸遇或偶遇時,得張先 生調教下撲倒、立正又站好。風雅、孤絕而華麗。這兒的建築由來 由歷,不只記載移民來處,也敘述里巷間的日常,是田調最具有辨 識的印記。無論哪個年代蓋的石屋,我最是鍾情於亂石堆砌的牆, 它兼味撿選、敲打、媒介的純粹手工技藝,彷彿不假思索的在傳遞 某種情感,樸實自然。 牛角村從 到 處都不會只有一條路,岔 路是牛角村最迷人 的地方,岔路意謂在這兒有偶遇,在任何地方都會有選擇。這兒石 頭屋恰恰相反,它們同宗同源 辨識度高,從外觀便能看出蓋的年 代、石牆的出處以及不被隱 藏的奇妙。村中所有的小街 道、小巷 子,都是為了民居 繞繞轉轉。大澳老街還留有,五間屋頂同根 木構屋。 這兒的天空是藍色,大海是淺翠的綠,駛向大島的臺馬之星, 從峽灣冒出了頭,削瘦了山的峰芒 輪船開得不快 通常島礁會陪 跑一段海路,山維持固定姿勢,冷靜地,目送輪船駛入山腳,沒入 海霧中。有時候 我也會在 初夏輕陰的早上,注視越來 越近的船 體,低低地編出一些句子, 隔著沙沙的空杯,不敢讓它 裝下。這 兒雲層特別薄,薄如透白的 紙,即使是夜晚,月光穿透 也不會有

阻攔,我總愛望著星霞,以大字形躺在陽台上, 裸身背對月影,末了它是怎樣隱沒或者退場,通 常我不記得。這兒的霧與浮島搭起一座浮橋,悄 然,讓天與海越靠越近,越近。噢 藍眼淚,那 藍色的裙襬,捲起一炷細香,輕浮的白色峰芒, 幾聲小唱,嗆夠青綠山水,遜色了。 鄉下人唱年戲。牛 峰境的五位靈公廟 ,不 會太老,紅色的門面,以烽火山牆霸氣 一飛沖 天。內裡供奉的神明,有些是老的,約莫八代也 算不清,是護佑先民,從大陸遷徙而來。半天陳 夫人,是民國落難的神像;陳將軍,是落難的民 國男子。陳將軍,本名不詳,抗日時從了軍,受 過情報訓練,情報 員,民國三十九年 ,因出任 務,在大陸定海遇難,屍身漂流到牛角灣,成了 島嶼守護神。 那年,十六歲,我 給自己寫了封信, 寄給 五十後的自己。那時 候,這兒住了二百戶 的人 家。那時候,港口班來了姓「端木」的班兵。那 時候,人們都說陳將軍顯靈的故事…… 道 那 時候的記憶都不算數了? 43 ︱南 竿︱ 劉 枝 蓮 每年3月到9月是馬祖藍眼淚的最佳觀賞期。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44 劉宏文 1954年生,馬祖南竿珠螺村人。曾獲馬祖文學獎、新北市文 學獎首獎。編撰連江縣志《文化志》與《教育志》、《馬祖 鄉親桃園移民史》,出版《我從海上來》、《鄉音馬祖》、 《聆聽神明:橋仔漁村的故事》等著作。 作者提供 珠螺花開時 如果運氣好,還可看見造型優美的臺馬輪緩緩從東引駛回, 島嶼羅列、藍天白雲,恍若置身瀨戶內海。 你的感覺沒錯,這艘橙白相間的臺馬輪,正是八零年代購自日本 航行於四國與九州之間的二手渡輪。老驥伏櫪,至今猶在臺灣海峽乘風破浪。 劉 宏文 攝影 王傳信 南竿

珠螺村位於馬祖最大島||南竿島的北 面,兩座伸出海面的岬角,圈成一道美麗的 海灣。天氣好的時候,越過玻璃一樣的藍色 海面,可以看到北竿尼姑山的歷歷樹影。由 於海灣密佈嶙峋礁岩,船舶進出困難,是南 竿少數沒有漁船停泊的澳口。四十餘戶人家 大多務農,在村落兩側的山坡,種植番薯、 蔬菜。冬日海風凜冽 面北的山坡築起茅草 籬笆,層層疊疊,依山勢爬升。孩子們便在 籬笆後烤番薯、捉迷藏,大人鬆土、施肥 總不忘提醒:「著細膩,勿盪落糞池!」 國軍來了以後,基於海灣易守難攻,便 將右側岬角的花崗岩山頭,刻鑿成一座有如 銅牆鐵壁般的一號據點,又稱「勝利堡」。 如此沿海岸線順時鐘而行,在每個澳口、危 崖、懸壁、巨岩的險要之處,依序構築二、 三、四……號防衛據點,繞島一周,最末一 處「精實堡」,又落到珠螺村的左側岬角 編號已是第九十四號。「精實堡」與「勝利 堡」雙雄對峙,還 有澳口的玄天上帝 廟, 45 ︱南 竿︱ 劉 宏 文 地下工事-廖建忠珠螺村藝術裝置。 ﹙攝影 山治計畫﹚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46 位於珠螺村的軍人紀念園區。

火網交叉加上神明護持,珠螺村確實有過一段美好時光。村裡的「稀奇婆」與「金缽嫂」,嗅 到商機,立即在馬路旁開起雜貨鋪兼撞球場,另有下村「咩咩弟」傳統商鋪,上村 依朗姆 的貨鼓提籃。周末假日,村子頓時多了許多穿草綠服的軍人,他們買雞絲麵、汽水、果汁、餅 乾、新樂園香菸,從早到晚都傳出打撞球的聲音。 年紀大一點的老士官,有時會買瓶福壽酒配魚罐頭跟花生米,小店一坐老半天;有時也逗 弄小孩,閒話幾句,漸漸熟稔,不久便有村人到據點,挑廚餘餿水,回來餵豬。不時帶回部隊 吃剩的菜餚,饅頭、鍋巴與豬肉罐頭的陌生香氣,為長期禁錮在「番薯配鹹魚」的日常,開啟 味蕾的天窗。 民國四十九年,軍方選定珠螺村闢建「軍人公墓」。以每株番薯苗十元臺幣的代價,徵收 村子左側農田,挖山整地,填平糞池,徹底改變了祖先留下的地形地貌。村人手握薄薄幾張紙 鈔,眼睜睜看著那層層疊疊的茅草籬笆,頃刻間化為烏有。 那時,每天都有炸藥爆破 大家躲在 家裡,碎石飛濺屋頂瓦片,啪啪作響 ,聽得心驚肉 跳。經過數百工兵日夜趕工,兩年後,終於蓋好一座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據說是仿南京中山 陵的巨大墓園。水泥階梯從村子底下的廣場,層層而上,有三百多階,上面設有靈堂,後面還 有高聳的紀念碑,種了許多龍柏。公墓依山面海,北竿在望 大海壯闊,海灣中礁浮出,與兩 側的岬角,形成雙龍搶珠的地形,據稱是風水寶地。 然而,對於村民而言 ,公墓的存在卻是心 頭的巨大陰影。老一 輩說:「犬勿吠、雞 勿 叫!」除了每年軍人節,衣領掛著星星、梅花的高階軍官 以及縣府官員,搭乘吉普車來此祭 拜之外,偌大 墓園平日空無一人,成 了島民的禁忌之地;也因此,當別的村 莊不斷造橋鋪 路,興建各式各樣 公共建築,有數十年時間,政府彷彿忘記珠螺村 存在。 47 ︱南 竿︱ 劉 宏 文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48 珠螺村因人口大量外移,被稱為失落的故鄉。 民國六十年,距公墓落成僅僅八年,軍方又相中村落左側的水 源,可用來電解製氫。於是,在公墓入口大門,遷移民宅,填平廣 場,攔水築壩,闢建「天馬基地」,飄送氣球,做為對中國大陸政 治宣傳的空飄站。如此不但改變公墓形貌,村民也讓出所剩不多的 農地,興建氫氣製造廠、營房與倉庫。 也就在此時,住在上村的農地所有者,家家戶戶關起大門,遷 居臺灣,到桃園大湳、八德的工廠,重新適應沒有農地的生活;以 至於短短十年之內,整個上村全部遷走,一戶也沒有剩下。於今, 斷牆頹壁,一片荒敗 有人意味深長地稱此處為「失落的故鄉」。 民國九十年前後,因感於墓 園年久失修,景觀黯淡,政 府斥 資七千萬元,在原有規模之下,重新規劃設計,將簡陋的「靈堂」 改建為「忠靈祠」,並增設「懷恩亭」以及拱門、圓窗等中式庭園 造景。整修後的墓園煥然一新,名稱也從「軍人公墓」改稱「軍人 紀念園區」;然而,這些枝節變革仍然無法抹除村人陰影,年長鄉 親甚至不願清理墓園內外,滋長蔓延,遮蔽景觀的植栽枝枒,理由 是:「不要一張眼就看到墓園! 今年,因應國際藝術島的舉 辦,連江縣政府持續為墓園 「除 魅」,邀請藝術家廖建忠,創作一件以彼岸花結合砲管為主要意象 的作品,安置在墓園的中軸線上。希望透過藝術創作 改變軍人公 墓肅穆陰森的形象。這件作品經村人共同命名為《珠螺花開時》,

無非表達村民的集體意願,讓公墓轉型為藝術公園、戰地政務博物 館、民防隊紀念館等等,有如重新綻放的花朵,成為眾人得以親近 的佳美勝地。 因此,你若要去觀賞《珠螺花 開時》,體驗一番珠螺村六十 年來的歷史變遷,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條騎車或開車,經天馬 基地大門往馬港方向,爬一段小坡後往左一條岔路,可以直接抵達 「忠靈祠」的廣場。這樣,你就 與每年軍人節來此祭拜的高官一 樣,避免攀登近三百層的階梯。 我比較推薦第二條步行路線。從村落底端往上走階梯,經過現 在仍有駐軍的天馬基地,你會發現,右邊 排迷彩營房,與村口的 水泥民房,形制完全一樣。當年擴建天馬基地拆除的民宅,軍方加 建一排民房,作為補償,是「軍民一家」的另一種體現。 穿過于右任手書「馬祖軍人公墓」的牌坊 沿階梯繼續往上, 便可看到盛開的《珠螺花開時》,矗立圓環中央。這朵巨大的「砲 花」,有人說是一束向烈士英靈致敬的香火,有人說「面向大海、 春暖花開」,象徵戰爭遠離 擁抱和平。你可在此稍作停留,試著 捕捉藝術作品與珠螺時空交會當下,可能浮現的無邊想像。 接著再往上,抵達「忠靈祠」廣場。多年以前,這裡曾是島上 中學生春季遠足的終點,他們野炊、歡唱,一旁 石獅,身形已見 漫漶,六十年來,彷彿一直在此見證如煙往事。 49 ︱南 竿︱ 劉 宏 文 珠螺灣不僅適合漫步,也是觀看海景的好去處。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50 勝利堡曾是南竿重要的軍事據點,現為馬祖戰地文化博物館。 從廣場眺望,珠螺澳口盡收眼底,正 前方可見進嶼、北竿,右側福澳港泊滿船 隻。一艘開往莒光的小白船,正往堤外駛 去,船尾拖著長長的浪花;如果運氣好, 還可看見造型優美的臺馬輪緩緩從東引駛 回,島嶼羅列、藍天白雲,恍若置身瀨戶 內海。你的感覺沒錯,這艘橙白相間的臺 馬輪,正是八零年代購自日本,航行於四 國與九州之間的二手渡輪。老驥伏櫪,至 今猶在臺灣海峽乘風破浪。 如果體力許可,或可繞至「忠靈祠」 後方一探,高 聳入雲的紀念 碑上有俞大 維、彭孟緝的題字。此處林木蓊鬱,極為 幽靜,龍柏、杉木,高大密集,可能是馬 祖樹齡最老的林區。再往內,即是烈士墳 塚與碑文,他們來自大陸、臺灣 一度在 此生龍活虎,盼望回鄉之日,於今一切歸 於沉寂。 園區右側有一條小徑,通往昔日的珠 螺上村。村裡幾位有心人 披荊斬 棘,將

荒煙漫草中的傾圮老屋,重見天日。斜坡上一落落斷垣殘壁,依稀 可見矮牆、土灶、水槽、石凳,還有酒瓶壘 砌的窗台。離鄉去臺 的第一代多已凋零,第二代、第三代鄉音已 渺,他們會因《珠螺 花開時》而回返嗎? 終於來到最後一站 「珠螺國小」,這 所迷你學校其實是 鄰 村「馬祖國小」的分班,只到三年級。民國 四十五年前後,農復 會補助各村蓋防空洞,義務勞動的民防隊員 ,在完工的防空洞屋 頂,順便為他們的子弟砌了三間教室。學校 大概只維持十年,便 因村人大舉遷臺而 關閉,一度化身村 辦公處,終至廢棄 。三年 前,馬祖青年協會 看到這所與防空洞 連成一體的學校, 大為驚 豔,向政府申請經費整修,作為馬青基地, 辦活動、演講、接待 島內外朋友,一則體驗戰地小學 過往,也 可實境感受躲防空洞 的驚懼心情。 現在你可能又累又餓,很抱歉!珠螺村 自古以來從未有過街 市。你可往玄帝廟前搭公車,往西到馬港 或往東到清水 五分 鐘不到,即 吃到地道的老酒麵線與紅糟炒 飯。等車空檔,你可 就近參觀這間,馬祖唯一以青石砌建的素樸 小廟。廟身雖小,卻 香火鼎盛,元宵擺暝,信眾酬謝的神豬滿室 滿堂,某年有十三頭 之多,從廟內一直排到廟外,非常澎湃壯觀。 歡迎你上香祈福,明年回來還願。一切如意! 51 ︱南 竿︱ 劉 宏 文 經由空間活化,珠螺國小成了馬祖青年發展協會基地。 頹圮老屋的日常風景。

島 嶼 時 光 ︱馬 祖 篇︱ 52 陳長柏 籍貫福建省連江縣,1967年出生於北竿鄉(馬祖北竿島), 歷經冷戰砲火與軍政戒嚴管制。馬祖高中畢業,即赴臺就 學,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返鄉從事教育工作至今, 現已退休。早年以筆名「千鶴」,以散文與詩作多投稿原鄉 《馬祖日報》,與原鄉五位詩人出版合集《群島》、《我不 是詩人》等詩集。從2012年至2017年,參加馬祖文學獎, 多有獲選,也增加自己寫作的動機,掌握寫作的脈絡。馬祖 雖是這般時代命運的小島,周邊卻有無盡濤聲與廣漠海域連 結,生於斯島、長於斯土,就有發想與謬思湧現。 作者提供 阿蓮娜之殤 來馬祖就是要來聽故事,故事是土地才有的溫度。 看到石厝想起清末亂世先民移居漂泊的路徑,見到坑道念起多少青春與冷戰共舞! 當然,燕鷗、鹿群、藍眼淚與星空等 上帝降給曾經遺忘島嶼的禮物, 值得旅人細細體會與吶喊。 陳 長柏 攝影 王傳信 北竿

RkJQdWJsaXNoZXIy MTI2NzAzOA==